紙質印刷書籍翻閱設計的形式有這些
紙的發明與發展是書籍形態設計史上一大進步,它促進了書籍裝幀形態及書籍翻閱方式的繁榮。當紙品成為書籍形態設計的主要材料時,書籍的裝訂方式也變得更為多樣,包括:捲軸裝、蝴蝶裝、線裝等等,這些都是在生活中常見的書書籍形態設計中紙品的翻閱形式主要是從捲軸裝開始的,每一種翻閱形式都是對前者的繼承和創新,其中,蝴蝶裝和線裝是現如今比較普遍應用的翻閱形式
(一)捲軸裝
捲軸裝書始於漢代,其書寫材料開始是使用縑帛,後來發展成為紙張。由於縑帛和紙張都能反復舒捲,故稱為“捲”。捲軸裝的優勢是在讀者翻閱和保存的過程中會對整個捲書起到保護作用。另外,在捲首處系有絲帶,絲帶末端多用木或象牙材料做成,既可以起到捆綁書軸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裝飾的作用。絲帶的顏色還可以用於書籍分類。今天的中國字畫裝裱還沿用了捲軸裝的工藝形式,所以捲軸裝對書籍翻閱的意義重大
(二)旋風裝
旋風裝也叫“旋風葉”“旋風葉捲子”。宋代歐陽修在《歸田錄》中記載:“唐人藏書皆作捲軸,其後有葉子,其形似今策子。凡文字有備檢者,捲軸難以捲舒,故以葉子寫之。”
旋風裝的特點是以一條長紙為底,首頁以單面書寫,全裱於捲端。自次頁起把右側無字的空白地方鱗次相錯地向左粘裱在前頁下麵的捲底上。旋風裝保留了捲軸裝保護書頁的優點,又增加了縮小版面、可逐頁翻閱的長處,比捲軸裝有了很大的進步。當人們閱讀到最後一頁時,接著又可以翻到首頁,往復回環有如旋風,故稱“旋風裝”。古人把頁叫成“葉子”,其頁是從旋風裝開始出現的,如果沒有“頁”,那就是“捲”了。因此,旋風裝中出現頁,對於冊頁書的出現奠定了基礎,它在中國書籍裝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於旋風裝書仍保留了捲軸裝書的特點,閱讀時仍需要打開捲軸,所以使用起來仍不方便,一種新的書籍形態正在逐漸過渡、形成。求的
(三)經折裝
經折裝是把紙張反復折疊成一個摺子,再在折頁前後加上兩個硬紙板或其他材料作為書皮,防止損壞。經折裝具有易於攜帶和保存的優點,已經接近於後來的書籍。據說這種形式始於唐朝末年,可能是受印度“貝葉經”的影響而產生這種裝幀形式在宋代之後比較盛行,一直沿用至今經折裝的書籍每一頁是相連的,有的一面印字,有的兩面印字。兩面印字的看完一面再翻過來看另一面,也很方便。
(四)蝴蝶裝
蝴蝶裝是冊頁制度最早的一種裝幀形式,是中國古代書籍裝幀向成熟階段發展的重要一步,它出現在經折裝之後,由經折裝書演化而來。
蝴蝶裝書籍的形態是將兩頁接著中縫對折起來,再把頁與頁之間粘連起來閱讀時,展開書頁後書頁狀如蝴蝶,故稱為“蝴蝶裝”這種裝幀的益處是書的正文不易受損,只會磨損紙邊:缺點是無線相穿,一旦受潮就容易散頁。故只在宋元間使用,到明初之後就不再有這種裝幀形態了。
宋代版印書籍,最盛蝴蝶裝。蝴蝶裝由於左、右兩頁相連,便於一版內刊登整幅圖畫,不像一般冊頁書將大幅面圖分為兩半,不便閱讀。另外,由於版心向內,集於書脊,有利於保護版框以內的文字,使文字不易損壞。古人在放置書籍時,並不像我們今天的樹根向下,書脊向外,而是書口向下,書脊向上立著,這樣灰塵不會進入書內,對保護書籍有利。蝴蝶裝書的書衣除了使用硬紙,古人還有用布、綾、錦等裱褙,形成硬封面。每頁書口與書口、書口與書衣,全用黏糊粘連,不用線訂
(五)包背裝
包背裝是將書頁從版口向外折,後背使用書衣包裹起來,不露書腦。此裝法與線裝相近,唯一不同之處是不打孔穿線。這種裝幀形式始於元代,流行於明代中期之前。早期的包背裝,其包背紙與書頁的包裹、粘接方法與蝴蝶裝相似,其區別僅在於與包背紙粘接的是訂口,而不是中縫;後來的包背裝則以紙捻穿訂代替了先期的粘接,在訂口一側穿以紙捻,訂成書冊,然後在包粘包背紙。包背裝的形式在現如今應用得也十分廣泛,且與平裝書形式類似。只是包背裝書是單面印刷,合頁裝訂。在版式的編排上和蝴蝶裝書的版式是一樣的。由於裝訂方式不包背裝書的象鼻在書口,致使象鼻、魚尾、版口、書名等均在書口;而蝴蝶裝書的象鼻、魚尾、版口、書名均在里邊,和包背裝正好相反。
(六)線裝
線裝書是從包背裝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一種裝幀形態,是我國古代書籍裝幀技術發展的最後階段。始於明代初葉,盛於清代。線裝書的裝訂方法是把包背裝的整封面,分別放在書身前後,不包書脊,連同書一起打眼穿線,訂成一冊訂之前要用刀將上下及書脊切齊。一般用四針眼釘法,稱“四針眼裝”,書背寬厚的有用六針眼,甚至八針眼的。貴重的書,為免摩擦損壞書角,常用綾錦之類包書角,以便保護。

紙質印刷書籍翻閱設計的形式有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