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印刷設計中的審美標準
隨著書籍設計發展的步伐,產生了很多書籍設計的新形式,雖然現代書籍設計的形式千變萬化,但始終脫離不開它的最初目的為人類服務。人類有生理審美需求和心理審美需求,當然對於書籍人也有這樣兩方面的要求。人的生理審美需求指的是簡單的物理功能,比如書籍設計中傳達信息的直接性與準確性:心理審美需求則關註的是精神方面的功能,如書籍設計的美感、華麗、淳樸等等設計師的職責在於運用設計語言使書籍與讀者能夠順暢地交流,設計師對交流至關重要,他們只有不斷地分析讀者各方面的需求,再通過不斷探索新的設計語言來滿足讀者的需求。
書籍設計起初是平面的、單調的,漸漸地設計語言變得豐富起來,對於讀者來說,對書籍的審美早已不僅是知識層面的豐富,而是有了更多的審美需求。
第一,理性與感性的結合
設計是具有非常強的綜合性的藝術,任何一類的藝術表現方法都可以在書籍設計中來表現。在創造藝術的過程中,再現和表現某種事物是其兩種最基礎的方式。再現通常是用具象的形式來表現對象,也就是理性的表現方式,要盡量具體細致地描繪出表現對象。表現指的是對表現對象的特徵展現,類似於中國傳統書畫中的傳達“神韻”,不必詳細描繪,僅通過對特徵的描寫就足以表達其精髓,表現也可以看作是對事物的感性描寫。因此書籍設計中可以有理想與感性兩種表現手法。
理性具體的形象能給讀者帶來信任感。遵循準確透視的空間場景、人們熟悉自然的色彩表現、準確的物體外形等這些都能使畫面顯得很穩定、寫實。這類書籍以準確的、細致的表現使讀者更容易信服,如關於家居的書籍會用室內效果圖或是照片來表達;旅游類的書籍會通過風景照片以及詳細的地圖等等傳遞信息此類型的書籍要求設計者準確地再現書籍之中的內容,既簡潔又具有真實感的沒計能幫助讀者更快、更直接接收信息。當然,如果所有的書籍都以此種方式進行設計,往往會太過單調和乏味,有些讀者還會有著對設計的審美需求與理性相對應的感性設計則沒有太多的限制,色彩、形態、組合方式都能夠隨著思想的跳躍隨意發揮,這是一種從理性升華而來的、非具象的美感。感性設計的表現形式處於像與不像之間,用這種似又不似的語言創造出獨特的沖擊力或形式感來傳遞書籍中的情感與思想,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想象空間。現代讀者的審美中,要求理性與感性兩種設計風格並存,理性的具象和感性的寫意水乳交相互貫通。
第二,形式的多樣性與簡潔性
書籍設計與其他的設計創作有所不同,書籍設計的過程就好像在完成一篇命題作文,其形式必須服從於這本書的內容,但又不能完全地復制出書中的內容也不是解釋書籍內容的例證。要想在有限的畫面里把書籍的內容完全展示出來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書籍設計這一創造過程是受到一定限制的,是具有一定被動性的。那麽這也就造就了書籍設計的特殊的以最少的材料來創造最大的空間的表現形式,以最簡練的語言來表達最深刻的內涵。這也是人們審美所要求的多樣性和簡潔性。
在對形式的多樣性的追求上,曾有一套韓國書籍在造型空間上大膽嘗試,給書籍設計者們提供了不小的啟發。這套書共由6本書籍組成,這6本書採用了不規則形狀的開本,形態各異,完全突破原有書籍的方塊模式。
而將他們組合起來則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長方體形態,這樣的組合方式類似於經典游戲俄羅斯方塊。書籍的整體設計乾凈簡潔,圖形設計可愛且色彩明快,不規則的形態配合有趣的圖形,使得動態翻閱中增添了許多趣味,給讀者帶來的是輕松、愜意的好心情。有些書籍設計也會通過材質的變化或其他感官設計的變化來增強書籍設計形式的多樣性
第三,多層次的材料美
科學技術的發展幫助書籍設計開拓了更豐富的表現方法,許多新型的材質得以在書籍設計中被應用,新的材質在改變書籍設計風格的同時對人的審美也有著不小的影響。自然的肌理痕跡襯托著紙張的美感,它的手感、氣味、色澤都在為我們的閱讀空間增添無窮的享受。華麗精緻的書籍需要用光滑的紙張來表達,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書籍則要借助輕柔的紙張來烘托,具有民族感的書籍則可以通過糙的紙張來傳達淳樸的氣息。不同材質的肌理特徵也都不相同光滑的、粗糙的、平整的、輕盈的等等,它們都通過觸覺感官對人的刺激給讀者帶來這樣或那樣的體驗。盡管已經進入電子時代,但書籍材質所產生的親近感卻依舊魅不可擋。
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紙質書籍還有其存在的價值嗎?答案是肯定的,由紙張裝訂而成的書籍不僅能夠閱讀,還能在閱讀中體會到視覺、觸覺、聽覺、嗅覺以及味覺的五感融合。紙質書籍有著其特殊的品質,在書籍發展進程中,這種最具親切感的自然美將會永葆青春活力。
第四,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中國傳統的書籍設計講究一個“雅”字,註重淡雅、素凈的氣質。古人們註重書籍的材料的質感和色感,註重封面的文字以及書籍製作工藝。傳統書籍的雅體現在書中沒有更多的裝飾,也沒有許多復雜的圖形,有的只是從材質本身散發出的一種自然之美,以及中國書法的藝術感染力。
中國傳統書籍的典雅莊重對人們的審美心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人們對雅的審美需求深深地刻在了現代讀者的如曾經的全國裝幀金獎的得主《小紅人的故事》就顯示出極強的傳統文化韻味。這本書講述的是作者呂勝中在鄉土民間考察時的心得感受以及他創作剪紙小紅人的故事。
為了充分突顯其傳統剪紙特色,作者將整本書的色彩定為大紅色,大紅色的函套、大紅色的書頁、大紅色的小紅人,再加上線裝的裝訂形式和豎排的文字排列方式,整本書都浸泡在濃濃的民間傳統文化的染缸中。設計師熟練地將中國傳統元素融入到書籍當中,與書中內容一同將神秘的鄉土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不但保持了鄉土氣息的原汁原味,還帶有一種具有強力視覺沖擊力的現代設計特徵
一個時代的藝術風格是古老傳統和現代藝術相結合的產物,我們不能完全將自己的特點丟到一邊一味模仿別人,而是要從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找尋現代設計的新方向,這樣的設計才能稱得上是自己的、有特點的藝術。我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一刻也不能停歇,只有這樣,我們對書籍設計的審美方向才不會出現大的偏差。
第五,感官體驗的豐富
書籍設計中的觸覺體驗逐漸被設計者們重視,讀者可以在閱讀時充分感受其帶來的與眾不同的觸感。但書籍的審美絕不僅僅只註重視覺和觸覺上的體驗,聽覺、味覺嗅覺的感官體驗也需要註重,書籍是五種感觀聯合的全方位設計,是用各種感覺令讀者愉悅的系統。
書籍的感官設計是表現書籍神韻的最佳途徑,以此給書籍增添感染力與生命力。因而在書籍設計審美中各種感官設計的作用不容小視,充分發揮各種設計方法為書籍設計添加五感體驗,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更好地把握書籍的主題。
如現代兒童書籍中就出現了聲、色、觸等多感官體驗相結合的書籍,書籍由布面製成,可以使寶寶在玩耍中體會更多的觸感,並且可以隨意拉扯;亮麗的色彩,吸引寶的註意力,產生視覺刺激;內有響紙,寶寶在抓取的時候,響紙可以刺激寶寶的聽覺,給寶寶帶來更多玩耍樂趣。